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一氧化氮小故事 - 發現一氧化氮的由來 Story of discover Nitric oxide(NO)

一氧化氮的緣由,其實早在諾貝爾十九世紀就有應用了,只是當時只知道可以應用在減輕心絞痛的痛苦,還不知道他的藥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有趣的故事!

話說一百多年前,當時開山鑽洞的工程經常使用硝基甘油當火藥,但是硝基甘油非常不穩定,常常發生事故,於是諾貝爾就發明了用硝基甘油當火藥時的安全配方,因獨家製造而獲大利,為了回饋社會便設立了諾貝爾獎。諾貝爾晚年罹患心絞症,醫生要他服用硝基甘油,他曾向好友發牢騷:「這真是命運在作怪,我的醫生竟然要我口服硝基甘油。」諾貝爾當時拒絕服用硝基甘油,他說硝基甘油會引起頭痛,並不認為硝基甘油能減輕他心絞症的痛苦。

不過,硝基甘油能治心絞症是醫學界眾所周知的事實,只是當時無人明白它的藥理。這個謎一直到 1977 年才被揭開,那時候在史丹佛大學的穆拉德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的代謝過程會把硝基甘油分解成一氧化氮自由基,它能鬆弛平滑肌肉。他猜測這小氣體分子可能是調節細胞功能的重要分子,甚至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如激素。但是當時並沒有任何實驗能證明他的推測。一直到 1980 年,穆拉德的猜測才由傅齊高與伊格納洛用一系列的實驗加以證實。



在這之前,醫學界都認為能使血管鬆弛的神經傳遞物質是乙醯膽鹼。那時候,在紐約市的傅齊高正在研究藥物對血管的影響,他常常得到矛盾的實驗結果:同一藥物有時候會鬆弛血管,有時候又會縮緊血管。

有一天穆拉德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注意到皮膚表面的細胞層參差不齊,他靈機一動推想可能血管的內皮層表面細胞遭受破壞,才使藥物失去鬆弛血管的功能,於是設計了一套精密詳細的實驗來求證他的推測。他把血管的內皮層除去,則乙醯膽鹼的功能盡失,只有當內皮層保持完整時,乙醯膽鹼才能鬆弛血管。

穆拉德的結論是:血管之所以會鬆弛,是因為內皮層細胞會產生一種能傳遞訊息的分子,使得心臟血管的平滑肌鬆弛。他把這傳遞訊息的分子命名為內皮層衍生鬆弛因子(endotha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他的實驗也引起了一陣尋找 EDRF 真面目的狂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